贵州师范学院姜金仲博士:让现代科学的种子扎根贵州的土壤
2015-07-24 14:27     (人气:)

来自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殊荣

2015年4月底,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落下帷幕之际,贵州师范学院传来喜报,振奋人心: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件新发明集中亮相国际发明盛会。受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组委会及中国发明协会的邀请,贵州师范学院姜金仲博士的“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发明专利,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参展项目,经过85名国际评委专业评定后,以该发明技术含量高、理论研究缜密、参展材料准备充分,从评奖角逐中脱颖而出,被组委会授予发明金奖。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办于1973年,是世界上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是世界最著名的国际发明展览会,展会组委会受瑞士联邦政府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支持与赞助。因其规模大、参展者踊跃,在国际展览界享有较高声誉和威望,是全球最新发明产品的重要展示舞台。展会评审专家公正严明,奖项成绩被世界各国认可。本次发明展,中国代表团选送22个发明项目,组织近60位发明人参展,其选送的发明项目既包括大型国企及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也包括国内知名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及国内小发明人的优秀成果。姜金仲博士荣获的这枚金奖无疑是对贵州现代科学发展、贵州师范学院教学科研长足进展的一个极大鼓舞。

由姜金仲博士领衔的贵州师范学院“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发明专利是一项茶叶籽油生产的革命性创新,它颠覆了所有的茶叶籽油传统生产工艺,整个生产过程在低温下进行、无化学添加剂、无后期高温精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籽油的天然有效成分,使茶叶籽油的产量及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对于贵州省茶叶资源较丰富的省份,该项发明对带动相关产业的创新拓展有着特殊的含义。

姜金仲的誓言:实现中国梦 从自我做起

2004年,姜金仲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攻读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近20篇,撰写各类项目申请书20余份(近30万字),获得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获得学校“学术创新奖”及“学术之星优秀奖”各一项;由于学习、科研刻苦努力,博士毕业时学校授予“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北林绿色网“身边的榜样”栏目以“特立独行的博士”为题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博士,毕业那年,却选择了位于全国知名贫困省份的贵州师范学院,又一次解读了“特立独行的博士”的含义。

2012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践行中国梦的号召。姜金仲,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学院教授,校级学科带头人及教学名师,在践行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作为学者的他也有自己的中国梦——做好自己的茶叶籽油研究、为充分开发利用祖国的茶叶籽资源做出贡献;几年来,姜金仲围绕自己的中国梦,朝夕努力、勤奋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践行了他自己的誓言:“实现中国梦,从自我做起”。

姜金仲主要从事茶叶籽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他深知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97万公顷,每年可自然产生茶叶种子100万吨,用这些种子可生产茶叶籽油20万吨,创产值300亿元;然而,由于国内茶叶籽油生产技术的不成熟,长期以来,这些茶叶籽却始终被当作茶叶生产的副产物而废弃,或以极低价格的初级原料卖给了国外加工厂,给祖国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研发出一套能够领先国际水平的茶叶籽综合开发技术一直是姜金仲的梦想。

追梦的征途是汗水与心血的流淌过程。经过阅读大量文献及实地调研,姜金仲得出结论,制约我国茶叶籽油生产的关键问题是目前所有的茶叶籽油生产工艺均是从茶叶籽中直接提取茶叶籽油,造成茶叶籽其他构成成分对茶叶籽油的严重污染,给茶叶籽油的后期加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探索一种新工艺,使茶叶籽油生产有效避开这种污染就成了他的主攻方向。

围绕着这个主攻方向,姜金仲设计了二十多种试验方案,亲自带领学生对每种方案进行试验验证。其中一个方案是:姜金仲设想,是否可以将茶叶籽像做豆腐一样进行生物发酵,使其中的蛋白质-油脂复合体分离出来,然后用分离出来的蛋白质-油脂复合体为原料生产茶叶籽油,如是,则可有效避免茶叶籽其他构成成分的污染。为了验证这个设想,第一步是将茶叶籽磨成水桨,然后进行发酵,发酵的结果是水桨自然分成了三层,然而,这三层中的顶层是什么东西?与茶叶籽油生产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未知数!

无奈之下,姜金仲将三层中的顶层用滤布收集起来,悬于实验室阳台上,每天观察其变化;与此同时,继续开展其他的试验。为了不漏掉每一个试验细节的观察及节省更多的时间,姜金仲索性就吃住在实验室,一张用装修板搭建的简陋板床,顿顿馒头加方便面的大餐,天天十多小时面对计算机查阅文献资料,时时需要的实验室劳作,构成了姜金仲的人生。

不知经历多少天,姜金仲忽然发现悬挂在阳台上的滤布上边有一个2毫米左右厚的棕色环,按平生所学,姜金仲意识到这个棕色环很可能是茶叶籽油形成的,而且这个棕色环出现在滤布接近干燥的开口处,通过加热干燥,或许就能从中生产出茶叶籽油来;姜金仲随即着手验证自己的推断,将悬挂滤布中的发酵液顶层放于烧杯内缓慢加热,十分钟过去了,只见杯中的物质在沸腾,却不见有茶叶籽油出现,二十分钟过去了,情况依旧,仍不见茶叶籽油出现……正当姜金仲准备放弃试验的时候,奇迹出现了,烧杯内的水分蒸发殆尽时,突然从剩余物中爆出大量的茶叶籽油,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新的茶叶籽油生产工艺诞生了!后来姜金仲申请发明专利时,专利实质性审查结论中这样写道“本领域权威专家不知道发酵液顶层漂浮物为何物,断定从中不能提炼出茶叶籽油”,国家级权威专家尚不知道顶层漂浮物为何物,想来姜金仲当初的“不知道”也在情理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3年多的艰苦研究,姜金仲创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籽油及淀粉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发表相关英语论文4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3项,2014年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让现代科学的种子扎根贵州的土壤

如何让现代科学的种子扎根贵州的土壤?必须要打造一支贵州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的省级教学团队,培育出大批能服务贵州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012年,经过贵州师范学院专家学者们的齐心协力,贵州省第一批国家级专业(生物资源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了。

项目申请书的建设目标主要有3个部分:打造一支贵州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的省级教学团队;创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知识体系;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本建设目标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还开展了相关的拓展内容。自立项以来共引进博士10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一人、外出进修、访学老师4人,到实习基地蹲点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为帮助团队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院制定了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帮一”培养对子计划,明确了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姜金仲与王超英、朱福寿、梁志远等老教师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迅速提升了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团队凝练出了自己的教学及科研理念:贵州需、有创意、接地气。

姜金仲长期从事植物栽培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植物栽培知识。在整个项目建设中,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贵州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深入研究贵州省植物生产中急需的知识与技术;在带领学生进行植物栽培实习的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现代植物栽培知识与技术。2010年秋,他在偏远的沙子哨乡“扁山村”带领学生进行蔬菜生产实习、向菜农推广现代栽培技术时,在只有一张床、一窝被的陋室内居住近半年;寒冷、泥泞、黑暗与寂寞没能将他赶走,他却让先进的生产技术在那里生了根,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2012年5月末,位于贵州省最南部深山里的“兴业农副产品公司”,在向当地农民推广魔芋栽培技术时遇到了难题,姜金仲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当地“猪场坪乡”乡长组织下,为100多名到场的种地能手详细讲授了魔芋栽培技术,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正是在姜金仲“为人师表”的亲力亲为的带领下,学生团队逐渐具有了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创业的能力。

“我们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贵州省经济建设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掌握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研究方法和微型企业管理知识,熟悉国家生物资源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家资源生物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具有从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和微型企业管理的工作能力,具有应用创新精神、求实作风、经济管理意识、应变能力及团队精神;善于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开拓性工作的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

通过我们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掌握生物资源开发所需要的一般知识及技能,重点掌握目前开发刚刚起步的(药用)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资源,能够初步模仿别人的工作、看懂别人在开发过程中所做的事情,进而思考如何在别人的基础上,超过别人,使开发走向深入,抢占市场制高点。”——这就是以姜金仲为代表的贵州师范学院教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培养出具备这样科学素养的“优质种子”,才能扎根土壤,真正服务贵州这片热土。

图文/全奕  审核/孙秀华

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金奖

姜金仲博士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与专家交流

姜金仲的茶籽油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8-2012   贵州师范学院科研处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学院科研处  

地址:中国·贵州·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邮编:550018

网站浏览:
当前在线人数 0